长三角中的“小三角”在这里

发布:2019-3-27 11:34:59  来源:转载  
 长三角毗邻地区足球邀请赛25日开赛。这本是民间一场普通的球赛,因为跨了省界,在当下别有意味。此次邀请赛,江苏苏州吴江区的汾湖高新区携手上海青浦金泽、商榻等周边地区的14支足球队同场竞技。

在汾湖高新区芦墟办事处老年协会会长张俊看来,“跨省足球赛”这件事挺正常的。早在2016年,汾湖的芦墟、上海青浦区的金泽以及浙江嘉善县陶庄,三地老年人在陶庄举办了太极拳、广场舞和乒乓球联谊赛。2018年第二届联谊赛在汾湖举办,“今年打算在金泽举办第三届,我们要争取把这个赛事固定下来。”张俊说。除此之外,沪剧、宣卷,还有方言共通、民俗相近的山田歌等文化因素,也在这“跨省”朋友圈中,起了很好的黏合作用。

有时候,在“跨界”的地方生活久了,边界的概念也就逐渐地模糊了,这里人们的生活,也向来不以省界为限。比如,有不少江苏汾湖人喜欢早上去上海金泽吃一笼汤包,再回来上班;又比如,每天晚上都有上海金泽人和浙江陶庄人来汾湖吃饭、娱乐,毕竟这处新城是繁华所在,金泽人和陶庄人办婚宴,也首选汾湖的高档酒店。

其实不仅是沪苏浙省界,长三角绝大多数的行政区域边界上,人缘相亲的故事又何止于广场舞、乒乓球等各类联谊赛?“汾湖同时与上海、浙江接壤,我们自称这里是长三角中的‘小三角’。”张俊说,这些故事本就是一体化的基础与必然;同时,我们有必要放大、鼓励这些自发于民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对其他交界处的示范之一。

太极拳催生的“一体化”

“过了前面那条河就到浙江了,”张俊指着不远处告诉记者,“没几步路,走过去十来分钟。”

71岁的张俊是土生土长的芦墟人。2006年,芦墟与黎里等乡镇合并,成了汾湖。汾湖本是“分湖”,相传自古是吴越两国的分界湖,如今依旧是苏浙两省的界湖。浙江嘉善县长徐鸣阳在介绍嘉善时曾表示,如果将长三角的地图对折再对折,中心点就是嘉善。实际上,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汾湖。

张俊精神矍铄,是个地道的体育迷,年轻时候爱打篮球,常常跑到“河对面”的浙江去打篮球。张俊还记得,那时候他在农村插队,过条河就是浙江,那边打球的人多,于是下午放了工,几个人便总是跑到对岸打篮球。浙江村民们也很热情,打完球还留他们一起吃晚饭,有时候村里杀了猪,他们也能分到点。“没什么省界的概念,来往很密切。”张俊说。

2009年,张俊退休后爱上了乒乓球,只要有空闲,每天下午准时出现在球场,动作标准,架势专业,自认球技不错,参加吴江区退休教职工比赛还拿过冠军。可惜成绩一年不如一年,他还自嘲今年就被迫“退役”了,“出于安全考虑,超过70岁就不让报名比赛了,现在只能私下打打。”不能打比赛,张俊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了办比赛上,联系了青浦的金泽和嘉善的陶庄打算举办三地乒乓联谊赛,甚至已经谈好了企业的赞助,“想办得规模更大一些。”

他倒并不太在意“一体化”,对他而言,联谊、交流,本就是寻常事。“苏浙两地的太极拳及其他文体交流已经有几年了,后来就想着要是把上海也拉进来就好了。”张俊说,他想办法联系上海青浦金泽镇的文体站和太极拳协会,一拍即合,便有了2016年三地的第一次“苏浙沪老年文体联谊会”,项目包括太极拳、广场舞和乒乓球。

其中,太极拳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杨来顺是汾湖芦墟太极拳协会的会长,也是苏浙沪交界处小有名气的太极拳老师。从1985年起,每天早上6点多,她都准时出现在汾湖当地的公园里练太极拳,刮风下雨,雷打不动。若有人求教,她便教授。前段时间她手臂骨折,也每天早上到打拳的地方“签到”,望着打太极拳的人群呆呆地出神,若遇到问题,还会上前纠正,一时忘了手臂受伤——学生们“跨省”而来,汾湖毕竟是高新区,企业众多,经济也相对发达,当地还有不少从浙江嘉善过来工作或做生意的人。2011年前后,嘉善县陶庄人姚裕根在汾湖做生意,也喜欢到公园晨练,看到杨来顺教太极拳,也跟着学。后来,姚裕根回到陶庄的老家,也教身边的村民打太极拳,偶尔还会来跟杨来顺学太极,一来二去,杨来顺教太极拳的名声也就在嘉善陶庄传开了,两地便讨论起开展交流的事宜。2012年11月,陶庄镇的太极拳协会成立时邀请了汾湖芦墟的太极拳队前去表演、交流,两地民间太极拳交流也就逐渐固定和常态化,后来还加入了广场舞、乒乓球等文体项目。

最热闹的也许是“一体化”的广场舞,参加的主要是汾湖老年大学芦墟分校广场舞班的阿姨们。阿姨一起排练、比赛,哪里分得出她们是来自上海、江苏还是浙江?带队的葛为群告诉记者,她们平时每周六上课,班里请了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动作,简单的舞蹈学下来需要一周左右,难的学起来可能要两个月,“我们之前学过手杖舞,排练了两个多月,特别难学,就是为了等到联谊会成立的时候惊艳亮相。”葛为群说。

“石墩子”成了小烦恼

虽然经费和场地等条件有限,但三地老人们都把联谊会当成“头等大事”,彩排、化妆样样都不能少。“有时候活动下午1点才开始,但很多人一大早就跑过去了,表演前还兴奋得睡不着觉,就跟小时候去春游的心情差不多。”张俊说,据介绍,三地每年参加联谊会的老人在150人左右,年龄最大的有90岁者。去年在汾湖芦墟的联谊会上,徐志华还表演了太极拳里的八式循环拳,博得掌声阵阵。联谊会规模不大,但在这一带的老人之间口碑不错。老人们更愿意把联谊会当成是跨省邻居的探亲走动,是三地之间结缘交友、欢度晚年的重要途径,太极拳、广场舞等老年文体活动的开展也利于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不过,张俊也有烦恼。首当其冲的,便是经费。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老年协会经费本就不多,赞助不大敢想,于是,很多时候办活动张俊都得自掏腰包。张俊退休工资不多,时间一长或是人员一多,便也难免产生不少问题。张俊还记得,有一年上海的沪剧团到汾湖来交流,乐队演员人员齐全,来了满满一车,交流活动非常顺利,但吃饭问题愁坏了他:“作为东道主,不好叫他们自己吃饭买单,但老年协会又实在没钱。”最后,张俊自己掏钱,请每个人吃了一碗当地有名的馄饨,末了还给每人准备了一盒当地特色的糕点。“虽然说起来没多少钱,但每年活动次数不少,都是自己掏钱的话,可能也有点吃不消。”张俊笑道。

好在,情况也在改善。一般而言,只要审批通过的活动,大多还是能得到一些政府部门的支持,能给解决场地、宣传板等问题。这让张俊颇为满意:“尤其是2016年在嘉善陶庄举办的第一次联谊会,当地政府部门不仅解决了参与者午餐的问题,还给每个人发了毛巾,非常感动。”

相比而言,跨省交通也许是个“小问题”,但省界道路上的石墩子,也确实让老人们苦恼。从芦墟到陶庄,有小路陶芦线,可省界旁的路当中立了石墩子,怕大批货车为了规避附近的收费道路从这里过,把路压坏。老人们办联谊会,包车的大客车没法从最近的路走,绕路又太费时间。于是,要么几个人坐小车拼车前往,要么就只能坐公交车到石墩子前的站台,再步行穿过石墩子到路的另一头,再转乘当地的公交车,一来二去也是挺令人头疼。所幸,省界断头路不断被打通,跨省公交车正不断开辟出新线路。

困难总是暂时的。在沪苏浙省界区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联盟”正诞生。比如前不久,浙江省嘉善县陶庄镇、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江苏省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共同成立了“苏浙沪环汾湖妇女联谊会”。同在3月,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西塘镇,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金泽镇、朱家角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等三地六镇党群部门代表齐聚姚庄镇丁栅社区记忆广场,发布“党群公益项目”,由六个镇分别牵头认领,项目内容涉及党建、公益、旅游、文化等多个方面。不仅是石墩子,河道治理、跨省垃圾等问题都已达成共识,逐步解决。

省界联动不只广场舞

跨省的“朋友圈”远不只太极拳和广场舞交流圈,还有沪剧的票友圈。2018年,汾湖老年大学艺术团就和来访的上海退休沪剧票友一起,办起了沪剧演唱联谊会。汾湖当地的沪剧迷不少,演出当天小小的会堂被挤了个满满当当,晚来的观众只能挤在窗外走廊观看。其中,上海的王祥生与徐巧玲夫妇成了主角。丈夫王祥生曾在汾湖的芦墟中学教过书,妻子徐巧玲也曾在芦墟小学工作过,两人“回娘家”汇报演出,唱了一曲《新家洞房》,还带来了不少沪剧爱好者前来交流,家住上海宝山区的巩鸣鸣也是其中之一。

今年64岁的巩鸣鸣是个资深的沪剧迷,还开办了一个沪剧沙龙叫作“一鸣惊人沪剧秀”,既教唱沪剧,也参加各种沪剧的演出和活动,日程颇为繁忙。“我们每个星期要在社区里办四五场沙龙,演出常常能碰到从苏州昆山和太仓等地赶来的听众。”巩鸣鸣说,不仅在社区要办沙龙,出去交流也是常有的事。在巩鸣鸣眼中,沪剧的交流与演出,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民间实践。

事实上,长三角边界地区的文化交流着实不少,并且大多都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比如,宣卷的交流,宣卷即宣讲卷本,以苏浙一带民间最为盛行,大多在庙会、祝寿等场合演唱。如今不仅有苏浙沪宣卷邀请赛,还有传承弘扬宣卷文化理论研讨会等。又比如,嘉善陶庄每年举办的汾湖民间艺术节也被看作长三角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陶庄镇文化站站长尤天杰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逐渐把汾湖民间艺术节打造成为长三角民间艺术交流的重要载体。”2018年嘉善汾湖民间艺术节邀请了吴江汾湖、青浦商榻等环汾湖地区的民间文艺演出队伍参加,莲湘舞《拔根芦柴花》和抬花轿《水乡娶新娘》等节目,引发共鸣不断。尤天杰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是个大概念,需要无数个细微的落脚点来支撑,从文化交流出发,省界上的一体化已经在迈步前行。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18 版权所有 一线传媒(FirstTier.cn) 华东网 east.chinaol.cn All rights reserved.